福建客家土楼,又称客家土围楼,或者客家民居、圆形围屋,其产生于宋元,成熟于明末、清代和民国时期,广义的客家土楼,可分为福建客家土楼和广东客家土楼,其主要分布在福建的永定、平和、华安、南靖和广东东部的饶平、大浦、蕉岭等地带,而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客家土楼,主要指的就是福建客家土楼。
土楼,顾名思义,就是用土夯筑而成的楼,土楼源于客家,根在永定,福建土楼,则是客家人聚族而居,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,客家土楼主要有三种典型,就是五凤楼、方楼和圆寨,除五凤楼是中原汉族府X式建筑形式的直接传承外,圆、方土楼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,因其祖祠建于全楼中心,所以仍然保持着中原汉族礼制传统中孝道理念的思想。
客家土楼具有良好的坚固性和突出的防御性,是土楼建筑长久保存下来的秘诀,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,特别是黄土,能够就地取材、重复利用,圆寨型的土楼,用大块卵石筑基,其高度设计都在X大洪水线以上,不用担心被水浸泡,其使用的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,同时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,而且由于土墙内部埋有竹片、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,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者地基不均匀导致下陷的情况下,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。
墙厚是客家土楼的另一大特点,福建土楼的墙壁,下厚上薄,X厚处可达1.5米,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,因而坚固异常,具有良好的防风、抗震能力,但土墙的薄弱点通常都是在入口,因此客家人在硬木厚门上包贴铁皮,门后用横杠抵固,门上置防火水柜,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,迫使客家人将住所建成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,土楼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生存和安全保障,从而在这里繁衍生息、聚族而居,直到现在还在流传着很多在敌人炮轰刀砍、久攻不下,土楼却固若金汤、安然无恙的传奇故事。